Latest

星河资讯

中文 | EN

走出学校 我在亦庄造火箭

2022/07/01

 

图 | 星河动力 刘有炜

“我从小就有个航天报国梦,大学读的是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去年毕业后,9月份就来到北京经开区加入公司,现在正参与研制火箭。”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星河动力航天)系统总体主管设计师刘有炜笑着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她的成长速度也像坐上了火箭。

火箭研发是一个系统性过程,需要很多人的配合和持续优化。此前,星河动力航天发射谷神星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实现了国内民营火箭首次连续成功和首次一箭多星商业发射的新突破,这给刘有炜带来很大的触动。当时作为新入职员工,她没有参与研发,后来在身边同事的带领下,她参与到后期遥二的系统优化中,如今正承担星河动力航天计划于今年发射的火箭研发任务,主要参与其中控制系统设计的工作。

“当我跟朋友说‘我在造火箭’,他们都觉得,我会穿着研发人员的白大褂,坐在电脑前画图、做设计。其实,真实的工作不仅坐在办公室研究,还得天天往工厂跑。”刘有炜说。当产品设计出来后,需要去工厂确认是否符合设计预想,受工艺水平的限制,设计和实际生产出来的东西往往存在差别。控制系统主要是为了实现火箭的姿态控制,在设计过程中,虽然不用具体设计每个零部件,但需要负责协调各个组件的生产配套,把它们组装到整个系统上去测试协调性等。

进入商业航天行业以来,刘有炜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高精尖的科学技术更需要接地气的生产配套。如果现有工艺水平达不到理想状态,她和同事们就得想办法“曲线救国”,用一些更麻烦的方法去实现预期目的,在工艺打磨的过程中,也需要大量时间摸索。每当测试完遇到问题时,刘有炜就沉进实验里,从早上8点一直到深夜。

“并不是我一个人在忙,大家都非常敬业,我们需要相互配合。”刘有炜接着说,“我看到过几次凌晨4点的亦庄,虽然研发制造火箭很辛苦,但我觉得付出越多,收获时喜悦就越大;现在越累,成功的期待就会越大。不只是我,同事普遍觉得,研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越多,等到火箭发射时信心会越足,因为隐患都解决了嘛。”

谈及未来,刘有炜说:“越是仰望星空,越要脚踏实地。我现在的一个小目标,就是先把负责的工作做到极致。和汽车一样,火箭的目的也是运输,我希望能通过优化,让火箭用尽量少的负重运载尽量多的东西。我憧憬自己参与研制的火箭发射时,能去现场看,没准到时候会当场哭出来。”

文章来源:亦城时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艳平

相关新闻

  •  

    疾风-1超音速巡航靶标西北某基地能力验证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阅读更多

  •  

    星河动力航天入选《2023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