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谷神星一号(遥一)升空的那一刻起,便注定是一场远征,是一个人的,是一群人的,也是一个时代的。”
——星河动力火箭姿态控制设计师张津铭
“在路上”的感觉从小就吸引着我,我喜欢前途的未知与冒险,享受挑战与刺激。研究生毕业,我独自驾车几千公里从普渡大学搬家去西雅图的朋友家里,一边关注疫情的状况,一边为回国做着准备。
这个时候,我收到了好朋友刘康(现任星河动力结构设计师)发来的一张照片,那是一枚通体黑色的火箭图,对于一向崇尚硬科技和创新的我来说,极具吸引力。
于是我迫不及待给他打了一通电话,细细交谈了一番。在我们的谈话中,他介绍了公司的两型火箭和清晰的战略布局,也提及了工作中同事们团结融洽的氛围,并强调说自己才来公司几个月就已经学到了很多干货,觉得星河是一个真切能给年轻人提供学习机会的平台。他所提到的这一切,都让我十分心动。
图 | 张津铭(右)与刘康(左)
回想起初中时期,第一次看科幻电影《钢铁侠》的时候,我便在心里埋下了航空航天的种子;2018年大四,教授组织大家在课上观看重型猎鹰试飞将红色特斯拉送入太空,并将两个助推器精准回收到地面,当时的那种激动至今记忆犹新。从那时候,我就知道,自己的未来,离不开航天。
对这个行业的向往、朋友的推荐、加之我内心那种对未知挑战的渴望与冒险的基因,让我对星河动力公司形成了巨大的憧憬,很快,我便将简历投到了星河动力公司的邮箱。
为了面试有一个好的表现,我提前在网上搜了很多关于公司的资料,但是真正面试那天还是有点小紧张,好在面试很顺利。我在大家的话语中,感受到星河动力是一个踏踏实实围绕市场需求进行“降本增效”技术创新的火箭公司,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这里不仅有我的朋友,也有我的梦想。
图 | 张津铭工作照
2020年10月20日,我加入星河动力团队,担任火箭姿态控制设计师。彼时,距离首飞倒计时已只有半月,大家都在紧锣密鼓地做着谷神星一号(遥一)的准备工作,我在熟悉工作流程、公司产品之余也热切地希望自己能更快地成长起来,与大家并肩作战。
发射前夕,我随队伍赶往靶场。见到了很多同事,这些同事素未谋面,但是却有一股强烈的亲切感,因为他们和北京总部的同事们工作状态一致,看着他们,我也对自己有了更多的期待。
发射当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风和日丽,我们的火箭拔地而起,那种震撼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知道,当谷神星一号(遥一)升空的那一刻起,便注定是一场远征,是一个人的,是一群人的,也是一个时代的。
首飞成功归来,我的工作学习也逐渐步入正轨。从理论到工程实践,从数学公式到程序代码,从想像到现实,我向往的状态和我期待的挑战都在这里得到了实现。
我师父王振华(现任星河动力姿态控制副总师)常说:“要不遗余力的培养年轻人,年轻人发展起来,公司才能越来越好,没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这一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让我深入理解一个公式,他会耐心地在纸上从头到尾推导、画图解释,并强调这个公式的物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引导我去思考。
他也总是强调:“思考一样东西要从源头出发,从根上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句教导,不仅在工作中受用,也同样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当成生活中的一项准则。
图 | 张津铭(左)与王振华(右)
入职即将一周年了。记得刚来时,我们的队伍只不足100人,而现在,我们的团队已逐渐壮大。我们有着同样的目标,面临同样的挑战,今年,我们会努力将谷神星一号(遥二、遥三)圆满的完成发射任务;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我们智神星一号的首飞、回收;更会在岁月的长河中,塑造你我都不曾想到的万种可能。
从前,如果有人问我:挑战有什么意义?
我会回答:可以去实现很多别人想得到或想不到的事,也可以做很多别人不喜欢但你很喜欢的事。
如今,如果再有人问我,我想我还会加一条:挑战就是不给自己设限,可以做你从来没有做过的事,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比如造火箭。